在外殼注塑加工廠家及注塑模具廠從業二十年,我見證了美容儀器從 “功能優先”到“美感與體驗并重”的演變。早期美容儀機身普遍采用分體式設計--外殼拼接、表面二次噴涂、硅膠套包裹等工藝,不僅增加了裝配工序,還易出現色差、接縫開裂、材料老化等問題 。 而雙色注塑工藝的出現,通過一次成型實現硬質結構+軟觸感表面的無縫結合,為高端美容儀的一體化設計提供了革命性解決方 案。
手持類儀器需長時間貼合面部操作,傳統硬質塑料導致手部疲勞,后期包覆硅膠又易位移、藏污納垢。
美容儀常接觸液體環境,分體式結構接縫處易滲水,電路板腐蝕風險高。
多色拼接、透光LOGO、漸變紋理等設計,傳統注塑需多次分件組裝,良品率低且成本激增。
噴涂工藝存在VOC排放問題,而覆膜層易剝離;雙色注塑通過材料本體結合,規避了二次處理環節。
雙色注塑依賴專用雙料筒注塑機與可旋轉動模系統:
第一步:在A模腔注射硬質材料
( 如PC/ABS) ,形成機身骨架;
第二步:模具旋轉180°,在
B 模腔注射軟膠材料( 如TPU/TPE) ,包覆于硬膠表面;
全程自動化,周期≤60秒,精度誤差控制在 0.01mm內。
功能區域 |
推薦材料 |
特性要求 |
機身骨架 |
PC、改性PA |
高剛性、耐腐蝕、尺寸穩定性 |
握持/接觸面 |
TPE、硅膠 |
50~80A軟硬度、抗油脂、
抗汗液 |
關鍵準則:兩種材料熔點差需≥30
℃,且分子鏈相容 (如 PC+TPU)以避免分層。
轉盤精度:旋轉機構同軸度≤0.005mm ,防止雙色錯位;
澆口定位:軟膠澆口需避開硬膠結合薄弱區,通常采用扇形澆口均衡壓力;
咬合結構:硬膠表面設計燕尾槽、微孔陣列(深度≥ 0.4mm) ,使軟膠熔體嵌入形成機械互鎖。
傳統方案:硬塑手柄+凹點防滑紋→握壓疼痛;
雙色方案:內骨架PC+外側TPE 漸變包裹→壓力分布均勻,操作30 分鐘疲勞度下降60% 。
硬膠主體與軟膠密封圈一體成型,接口處無拼縫,通過IPX7級防水測試。
硬質透明PC(0.7mm厚)內嵌 LED 槽,外層覆蓋乳白色TPU→光線均勻柔和不刺眼,無需額外導光板。
雖然雙色注塑優勢顯著,但從業者需警惕以下挑戰:
1.模具成本高:雙色模造價約為普通模的2~3 倍,需萬件以上訂單攤薄成本;
2.工藝窗口窄:軟硬膠料溫、注射時序需精確匹配,溫差± 5 ℃即可導致結合力下降 30%;
3.材料創新迫在眉睫:目前適用于美容儀的抗菌TPU 、抗靜電PC 等特種材料仍依賴進口。
未來趨勢已現端倪:三色注塑實現漸變透光紋理、微發泡雙色技術減輕機身重量(如碳纖維增強樹脂 ) 。
雙色注塑絕非簡單的“雙料疊加”,而是材料科學、精密機械與工業設計的深度協同。它讓美容儀器從“工具”蛻變為“藝術品”,在指尖觸碰的瞬間傳遞科技的溫度。作為一名從業二十年的注塑人,我始終堅信: 每一次模具的旋轉,都是功能與美學的精密咬合 ;每一臺無縫機身,都是工業制造的詩意表達。
【本文標簽】 雙色注塑美容儀注塑
【責任編輯】